我们都知道注意力对于孩子成长和未来成就的重要性,这里就不赘述了。
我也看到,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强调注意力,甚至冒出了各种各样的注意力训练课程。而且,父母们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,就如同惊弓之鸟。这显然有妖魔化倾向。你知道吗,有时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貌似缺乏注意力状态,其实并不是孩子真的注意力差。而是我们误会了孩子在当下需要分散一下注意力的合理原因。
孩子注意力的优差,远非成年人想象的那样
作为成年人,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?处于陌生环境中,会感到些许焦虑不安,很难安定下来去专注的做一些事情。
孩子的心理稳定性不如成年人,自然更会受到来自环境对于注意力的影响。比如,我们带孩子外出旅行,就没办法要求孩子听话、安静、专注。当孩子感受到不够安全时,身体会有一些本能反映,让他随时保持警惕,确保安全。
同样的,这也可以用来解释,当孩子处理一些不熟悉的事情时,也会这样。比如,很多一年级孩子的父母跟我说,孩子上课和写作业都很难集中注意力,导致学习效果差和作业拖延的问题。这是因为,对于孩子来说,尤其是刚入学的孩子,入学以来,不仅仅是环境和幼儿园不同了,连学习节奏、状态,以及所学的内容都大为不同。孩子对新学内容的陌生感;畏惧写字;害怕没有掌握,害怕考试等方面的紧张等等,这些因素,都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。
孩子需要通过分散注意力,来缓解自己的焦虑,使得在大脑稍事休息后能够将注意力更好的集中到当下这件事,比如听讲、作业。遇到这样的状况,接纳孩子暂时的焦虑和不适应,陪伴孩子度过这个阶段,需要的话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好。
越是陌生坏境,孩子越容易走神儿
各种感官刺激,会让大脑内的神经突出更多,彼此间的联络也会更迅捷。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小宝宝来说,与父母的肌肤接触,有助于开拓宝宝的感知觉系统发育和脑发育的原因了。丰富的感知觉体验是大脑发育的重要“营养”,因此孩子们总是喜欢能激发丰富感觉的事物。比如,这里摸摸、那里看看、登梯爬高,甚至满地打滚……
美国生物学博士韩纳馥在其《唤醒童心》一书中,从生物学视角分析了玩耍对于人的发育与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。玩耍会激发感官的活跃状态,让身体和脑都进入“连贯性”,连贯性会让孩子拥有更高的安全感,更高效的学习状态。
因此,孩子若缺乏有效感官刺激与运动,而过早进入单一、枯燥的学习状态,他们就会通过分散注意力来开小差。比如你常见的,写两个字就要摸摸橡皮;弹一会儿琴就要上厕所。动一动,以活化感官系统,进入“连贯性”以重新启动身脑的高效状态。这样的孩子,不是注意力差,也不是多动,反而提示了父母“我的活动量不够”。
所以,动静结合,在想要孩子安静下来专注做事之前,请给孩子充分的活动机会,比如游戏、运动。或者合理安排孩子的游戏与作业相结合。
有时孩子的走神儿,反而是为了再集中注意力
通常,我们会认为,孩子能够长时间的做一件事,比如能自己一个人搭积木玩一两个小时,就是注意力非常棒。其实不尽然,时间只是评估注意力的其中一个维度,也就是注意的稳定性。即,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,比较稳定地把注意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对象与活动的能力。
除此之外,还有:
作为父母,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必须能够专注多长时间,而是要发现孩子的注意力优势方面,同时接纳孩子的劣势方面,扬长避短就好,不必苛求必须要补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