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长都先让孩子健康长高,可您知道对于身高的认知存在的雷区吗?
唯遗传论
我国众多家长认为,孩子身高在极大的程度上与遗传相关。父母高的孩子一定不会矮,父母矮的孩子很可能长不高。这样的误区使得很多遗传身高较高的儿童疏于身高管理,导致最终身高不如人意;也使无数遗传身高较低的儿童错失长高的干预机会。最近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做了一项世界各国百年身高变迁的调查,调查显示,韩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青少年平均身高增长最快的前五个国家。日本、韩国都是非移民国家,不能用遗传基因的改变来说明身高的变化,唯一改变的只是环境因素。韩国和朝鲜为同一民族,二战后两国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,韩国男性青年的平均身高达174厘米,朝鲜男青年的平均身高不足160厘米。这一事实,更加充分说明遗传不是决定身高的决定性因素。
晚长论
身高生长与骨龄生长密切相关。骨龄超过年龄1岁以上的儿童称为早长型,骨龄落后年龄1岁以上的儿童称为晚长型。骨龄的生长速度,与个体差异和营养状况有关。营养状况不佳的年代,晚长的儿童较多;营养状况良好的社会,早长的儿童较多。没有进行骨龄评价、盲目认为孩子晚长,是导致孩子身高失去干预机会的又一常见原因。
坐等观
开始身高干预的年龄越小,获得的身高越大,实现理想身高的可能性也越大。但是在儿童身高停止生长之前,家长常常在没有对孩子身高进行有效干预的情况下,盲目等待。我国首诊治疗的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,大多超过十岁。很多在6岁之前已被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的儿童,往往等待至青春期才开始治疗。
疏于监管
根据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2017年开展的线上调查数据,被调查的我国八千余名0-6岁儿童家长中,从未给孩子测量身高的占25%,3-6岁每月给孩子测量身高和体重的仅占24%。3-6岁儿童经常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的不到20%,学龄儿童中,这一比例更低。因为身材矮小前往儿科内分泌就诊的儿童中,90%的儿童家长因为没有对儿童身高和体重进行监管,不能告知儿童准确的身高和体重值,对儿童前一年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值更不知晓。